向温家宝总理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等建议并被采纳的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正在试办一所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公众看来,他的这块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田”承载了中国探索高校优质教学、优化管理的希望。
2020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将达2亿。尽管数量惊人,但中国高校却不得不面对钱学森生前五六次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诸多方面积弊已久而引起国民不满的中国高等教育,修修补补式的改革已无济于事。在此背景下,历时一年半、易稿数十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月28日起公开征集民意以来,就引起各界关注。其中,高校去行政化、高考制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词成为焦点话题。
教育“去行政化”大势所趋
朱清时认为,《纲要》关键在于高校要去行政化。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教育部门的一般官员到高校“检查”,就可以让校长停下手头工作陪同,学校里一个行政官员就可以对资深教授发号施令。“如果中国的大学中都用级别代表权力,用官印掌权,就没有人追求学术卓越了。”
朱清时说,看到高校去行政化成了国家意志,“感到很满意”,说明国家下了很大决心,“就像当年肯定了小岗村的包产到户”。
对于“去行政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问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必须做,这是大势所趋。”他表示,要从容易的地方做起,试点先行,逐步向难点推进,“大家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试点的出现”。
而朱清时正在深圳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就是这种试点。学校定位是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的研究性大学。其管理工作将由教学科研骨干主导,管理工作岗位不设行政级别。
他说,学校的每个人要得到社会尊重,只能靠自己的学问、科研成就和管理水平,而非行政级别。他本人已带头放弃副部级的行政级别。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认为,“去行政化”具体要各个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探索,南方科大的做法是一种理想状态。当前最要紧的是对高校自主权的落实进行规定,包括法律层面都需到位。同时大学也要强化内部治理结构,依法治校。
高考改革凸显多元新思维
对于千篇一律的考试方式,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就曾予以批评。1978年恢复的高考制度在保证公平选拔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其一考定终身、唯分数是取的选拔模式却往往导致学校只重视分数、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建国说,必须坚持高考制度,但他同时指出,高考内容和形式必须改革。《纲要》提出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机制。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说,本科院校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高职高专院校由各省组织考生招生,高水平大学可以另外加试。同时,《纲要》也明确列出了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等试点项目。
目前,自主招生已在各重点高校展开。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分别对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经过特殊程序予以录取。北京大学则开始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对于有争议的文理分科问题,张力表示,现有的文理分科的高考今后将逐渐淡化其唯一性。为表示改革的决心,他向记者承诺,“如果2020年高考仍然是现在这种文理分科的形式,我请你们吃饭。”
南方科技大学在招生改革方面走得更远:高二即可报考南方科大。朱清时认为,学生在高二就基本学完了高中课程,高三就是强化训练应对高考。多读一年书并不能增强学生的素质,甚至可能抹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所以我们要让有能力的高二学生不要浪费一年时间直接考大学。”他说。
期待拔尖人才
钱学森先生生前对大学教育的批评发人深省: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
他在生前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说:“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目前,中国一些高水平大学正在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等已取得一定经验。复旦大学规划进行通识教育、书院制,并计划建立“本科生院”,进行通才式教育。
但这些措施仍远远不够。《纲要》在高等教育提升工程中特别指出,要实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基础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本着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原则。国家已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率先试点。
张大良列举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七个方面,其中包括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到培养计划中;安排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专业导师和授课老师;突出个性化培养,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等等。
朱清时说,南方科技大学“很可能”是这十几所大学其中之一。承担为中国高教改革探路的重任,确实感到如履薄冰,但一定会义无反顾,从面试每一位考生到高薪聘请世界一流学者加盟,进而精心设置院系,培养出社会高度认可的拔尖人才。毕竟,教改要让人民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