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如果盘点一下媒体的“两会”关键词,“抢话筒”应该是可以入选的。除了会场上的隆隆“炮声”,代表委员“抢话筒”的场面常常成为媒体的兴奋点。
“话筒”说白了,就是话语权。在一个国家的最高议事殿堂上,代表委员为表达话语去“抢话筒”,这本身是有新闻点的。
如果代表委员不去抢“话筒”,就等于放弃了话语权,更意味着放弃了他所代表阶层的民主权利。不管是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他所代言的阶层利益、所代表的政治主张,最终的实现,充分的表达是前提。这么看,“抢话筒”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参政议政必须的状态。如果连这种状态都没有,用崔永元委员的话说,都对不起这十几天北京的交通管制,更别说纳税人的银子了。
代表委员踊跃“抢话筒”而且能抢到“话筒”,这说明 “两会”的民主氛围越来越浓。坐在“两会”的会场上,大家讲话不必“论资排辈”,不管官民都可自由竞说,这种平等的议政机会正是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所以,不管媒体抓住“抢话筒”做文章也好,领导拿“抢话筒”来显示自己的开诚布公也罢,都是值得欣喜的。
不过,仿佛只有到每年“两会”时,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挤在一个会议室里,才会有参政议政的感觉,才有“抢话筒”的状态。“两会”一旦谢幕,“话筒”就收了起来。山西省曲艺团团长马小平代表深有感触:“基层代表履行职责难,非官员的基层代表更难。有时想去找某一部门的官员,门都进不去。”
所以,在为“两会”上代表委员“抢话筒”欢欣的同时,我们也期待在“两会”之外,“话筒”常在,“抢话筒”的机会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