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湖北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12831亿元,同比增长13.2%。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同比增长20.5%。
“湖北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于全省上下已形成推进科学发展的思想共识。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科学发展的行动成为自觉。”面对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表示。
从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到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再到东湖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短短3年半时间,湖北发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罗清泉说,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湖北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先行先试:东湖高新区任重道远
到2009年,东湖高新区的企业总收入已达2200多亿元,是1991年4.2亿元的500多倍。罗清泉认为,科教是湖北省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是湖北省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东湖高新区拿到继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牌子,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东湖高新区二十多年来坚持创新发展道路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湖北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主要研究解决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
罗清泉介绍:我们正在编制东湖高新区新的10年规划。东湖高新区将逐步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先进产业的集聚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到2013年,东湖高新区产业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武汉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
成果转化:引导科技人员向一线聚集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关键在于激活人才,重点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破口是创新体制机制。”罗清泉说。为此,2008年以来,湖北省每年召开一次高新技术产业改革发展大会,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科技人员向经济建设一线聚集。
2009年,湖北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省级科技计划资金从过去主要流向高校和院所,调整为主要流向企业。同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20号文件。提出面向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三大需求,充分运用项目、政策、平台等手段,大力推进五大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湖北省探索多种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解决产业共性技术、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创新型企业建设专项行动,选择150家中小企业,开展为期3年的试点工作,从而培育一批拥有创新产品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机制创新:培育和吸引更多高端人才
湖北是科教大省,拥有122所大专院校,各类科技活动人员近20万人,科研机构1300多家,两院院士57人,其中绝大部分聚集在东湖高新区。
罗清泉说,湖北省人才资源相对丰富,但缺的是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他说,要完成国家赋予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在培育和引进更多的高端创新型人才上下功夫。为此,湖北省和武汉市在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启动和实施“3551人才计划”。力争3年内,在光电子信息、生物产业、清洁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研发及信息服务业5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在新兴产业领域内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
最后,罗清泉表示:“我们承担着国家创新发展的实验示范责任,也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不辱使命,把东湖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