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审批账号等程序,许多2009年启动的民口重大专项课题经费,至今也没有见到影子。”“两会”期间,针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中的经费管理问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专职技术负责人邬贺铨忧心忡忡。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马大龙委员也有相同的困惑:科研经费到位为什么滞后一年有余?他参与了“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一个课题,“项目2008年10月通过评审,今年是2010年了,还没有拿到一分钱”。
“重大专项实施确实加快了。但它也是个新鲜事物,周期长,投资巨大,管理层次多……我们面临的是全新的管理方式,这包括经费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各个层面。”
实施重大专项,是政协委员这几年常议常新的热点话题,由于前无经验可循,所以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进行体制机制的探索;同时,由于它有可能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和模本,因此也承载着科技人员太多的希冀。
经费遭大幅调减,理由让人哭笑不得
除了重大专项经费到位严重滞后,最让课题承担者“闹心”的,是经费经常严重“缩水”。马大龙介绍,目前科技重大专项财务预算审查,要经过科技部和财政部聘请的两批专家双重审查。由于这些审查专家学术背景不同,并且审查时没有明确的科技重大专项财务管理规定(2009年9月底财政部才颁布《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不仅审查周期长,而且往往依据一些随意性很大的理由,大幅调减经费预算。
预算评审的科学性遭到了质疑。参与专项的委员大都曾遭遇匪夷所思的诘问:
——新药临床试验,要求100例病人,评审专家说,为什么不减到50例?
——动物试验必须要纯种狗(不能使用个体差异很大的杂种动物),审查的人说,为什么不买最便宜的杂种狗?
——要在预算中精准地预测若干年后,何人、何地、开何会?
——试剂要最廉价的,申报课题经费的使用说明要细化到何种试剂、何公司产品及仪器型号……
类似减少预算的理由,让内行人哭笑不得。“如此繁琐,是不可能预测的。预算,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据马大龙了解,民口科技重大专项2008年、2009年启动课题(项目)经评审审定预算调减率19.2%。也就是说,有近1/5的预算经费被“缩水”。
财务管理部门与科研承担者本是合作者,却渐渐演化成“猫和老鼠”的关系。澳门赌场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道出了苦衷:“项目要求不能将人员费列入正常开支中,势必出现预算作假,或者是逼迫科研骨干人员另外申请能够支付工资性收入的课题,而不能全力投入专项研究。”
马大龙认为,目前重大专项设立间接费用和不可预见费用的改革,开了一个好头,但仍需进一步改善经费管理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如简化经费预算审查程序,防止多重财务预算审查,按照不同类型的重大专项分类管理,根据科学研究存在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编制有一定偏差范围的预算科目等等,关键在于加大经费使用中和使用后的监督检查,严格问责制度。
让更多单位参与,让更多技术成果共享和集成
闵庆文在参与重大专项时,深感某些课题承担单位过于集中,资料等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他希望梳理有关项目及其实施重点,避免重复,加强项目的资料共享与成果集成,课题结题后一定期限,资料可以公开。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虽然采用了举国体制,但毕竟参与单位有限,”邬贺铨建议,“应该形成一定的信息披露机制,既向纳税人汇报,也让没有参与的科技人员和单位、特别是企业,了解专项进展,并参与其中。”
马大龙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对不涉密的民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原则上应该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特别是及时发布相关政策、管理办法、重大进展等,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单位和专家参与。
其实,“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已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有些小企业或许对某项新业务有很好的想法,我们就考虑设立开放课题,或者让项目牵头单位通过收购等方式,吸纳集成更好的技术。”但邬贺铨也坦陈,这还需要管理、法律等制度上的完善和保障。
需要加强部门协调,需要提高管理效率
“重大专项采取多部门管理模式,对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科技管理和整合资源有利,但也会有各自为政、衔接不畅的弊端,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文件在各行政部门审批周转时间过长,经常议而不决,部门利益协调困难。”马大龙认为,应强化各专项领导小组的领导权限、决策力及协调力,规定各主管部门的参与权限和决策时限,建立重大专项相关部门的问责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去年,国务院明确了“两总师制”,健全了行政和技术两条线的组织管理体系,科技部也着力推进统筹协调机制。马大龙就此建议,在执行中应该赋予技术总师和总体组更大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减少行政审批手续,注意发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监理机构的作用。
委员们认为,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实现“后补助”的可操作性等问题,也都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