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凌晨,一颗形状奇特的卫星来到距离地球200多公里的轨道上。它就是我国第25颗返回式卫星,也是我国首颗返回式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
搭载着19项在轨试验设备的实践十号,将完成探索宇宙再返回地球的非凡旅程,再续我国返回式卫星的辉煌。
实践十号卫星总设计师赵会光介绍,实践十号的使命完全聚焦于空间科学领域,其所承担的19项科学试验项目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效应、重力生物效应、空间生物技术领域的多项空间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对平台带来的挑战,是以往任何一颗返回式卫星都不曾遇到的。”赵会光说。
与上一颗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相比,实践十号的太空之旅间隔了整整十年。“这些年里我们一直不忘初心,为这颗卫星量身定制了许多新功能,不仅助它在浩瀚的宇宙中揭开更多太空的奥秘,同时要守护它平安返家。”该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一直从事返回式卫星研制工作的唐伯昶表示,实践十号基于返回式卫星雄厚的技术实力基础,在热控、微重力、供电能力、回收保温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升级,是创造性地迈出空间科学实验步伐的一颗“新星”。
航天器回收是航天技术中一项难题。
为了平安返程,实践十号将甩掉“包袱”,轻装回家。记者从五院了解到,该卫星返回前,将实施两个舱体的分离。必须带回来的物品和返回过程中需要的工作设备都集中在返回舱里,不需要返回的物品和设备则集中在轨道舱,被留在太空。
返回时,实践十号返回舱将利用制动火箭,慢慢脱离运行轨道,转入返回轨道飞向地球。由于速度快,舱体的头部会与大气层进行剧烈摩擦,产生几千度的高温。为此,研制人员为舱体制备了防摩擦和耐热的特殊材料,能把大量的热量迅速带走,阻挡热量进入返回舱内。
当卫星下降到距地面10公里左右时,返回舱将抛开后盖,分级逐步打开引导伞和减速伞,最终以大约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落地。届时舱内信标装置会发出信号,帮助地面回收人员及时发现自己。
过去我国返回式卫星返回的地点是四川遂宁的大山里,而实践十号“回家”时,却将落在远隔千里的内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上。
卫星总指挥邱家稳说,四川山区会给寻找带来困难,但过去将着陆场选在这里,是因为人口和城镇相对较少。而实践十号回收着陆区之所以发生改变,是考虑到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遂宁山区人员密度增大。为了保护当地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所以选择了具有比较成熟回收条件的四子王旗。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6-04-06 01版)